chierre_blog022.jpg  
之前朋友主動把一本書借給我,要我一定要讀,《小屋》。

這本書是以基督教為主體的小說,書中把基督教教義中對於上帝【三位一體】的特性實體化為三個角色,藉由主角與三位神的化身互動,以全新的角度說明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提供不同的看待神與宗教的觀點。

書名《小屋》是整個故事發展的地點,主角在那棟小屋裡面展開他與神的接觸。小屋不僅是存在的實體建築,更象徵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害怕去面對的事情,也許是記憶、經驗或是性格的缺陷,代表著生命中所謂的沉重的東西。

這本書藉由主角與神的互動,陳述一個人對於生命的遭遇,從一開始的打擊、挫折、逃避,因為神的一步步引導,轉而選擇面對、接受、原諒的心路歷程。你可以在這本書中看見人性的脆弱與盲目;人因社會的規範與自私的天性模糊了事情的本質,深陷在自發性堆積出來的情緒泥沼裡無法解放,追根究柢,畢竟是自已。

姑且不將宗教與這本書綁在一起,這本書的確提供了一個重新面對生命苦難的角度。神的存在是因為人的需求,無論你選擇的是何種宗教,《小屋》中所提出的人神關係,都值得參考。即使你和我一樣還未選擇宗教的信仰,仍可以從這本書中轉化出另一種看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方式,你可以從中學會尊重別人,更重要的是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份關係,無論是親情或是友情、甚至是愛情,相信你可以在《小屋》這本書中激盪出不同的想法,若是因此能夠調整自己的腳步與心態,就更好了。

人跟人相處,是在經營一段關係,需要的是一份期盼;而不是建構一種權力,對對方產生期待。人因為達不到期待而產生失望,卻不會因為達不到期盼而失落。得到跟期盼中的結果是多出來的收穫,就算沒有,也不會難過,因為就跟原本一樣沒有改變。別跟自己過不去,人生永遠只有自己在為難自己。

推薦《小屋》給我的朋友們。

附上一些書裡面感動我的句子,供你窺探《小屋》的樣貌:


關係絕對無關乎權力,避免掌權意志的方法之一,就是選擇自我限制,去服務他人。


你一旦真的認識我,長相對你而言就不重要了。


美醜取決於我們的偏見。


如果你乖乖接受現狀,而不是想辦法讓現實符合你先入為主的概念,你就會發現這一天好過多了。


罪本身就是懲罰,從內在將人吞噬一空。


我們不用向對方施展權力,因為我們一直都在留意最好的方式,階級制度在一段關係之間沒有意義。


你不能製造信任,就像你不能「做出」謙卑一樣,這是有或沒有的問題,信任是在一段你知道自己被愛的關係中所結的果子,因為你不知道我愛你,所以你不信任我。


黑暗會隱藏恐懼、謊言、悔恨的真實大小。


生命完全在於人與人的關係。


婚姻不是制度,是關係。


宗教制度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神不創造制度,祂只在乎與人建立關係。


在愛的人面前,你的工作不是去改變他們,或讓他們信服,你可以自由地愛,沒有必須達成的工作事項。


虛假有無限組合,但真理只有一種存在模式。─盧梭


人生夠真實了,不必再被謊言蒙蔽。


真正的愛從來不強迫人。


尊重是愛的中心。


規矩和原則比關係簡單,但規矩永遠不會給你答案,讓你明白內心深處的問題,而且規矩也永遠不會愛你。


律法讓你有權力評斷他人,感覺自己比他人優越。


強制執行規矩,是一種想從不確定中創造確定,徒勞無功的企圖。而責任與期許也是規矩的轉化。


規矩不能帶來自由,只有控訴的權力。


期盼沒有具體的定義,它生動而活潑,相對的,期許背後的意義,是要有某個不知道未來或結果的人,試著藉由控制行為來達到渴望的結果。沒有期許,就永遠不會有失望。一段關係中需要的是期盼;而非期許。


原諒不是遺忘,原諒是不要再掐住另一個人的脖子不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