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兩個月,我又回到起點。


兩個月前,我完成潛水課程,休息了幾天便出門找工作,那個時候我一直想試試城市裡的工作,對餐廳這個領域很有興趣,這個繫著我的夢想的領域。

雖然有著夢想為動力,但是我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徘徊於太多太多餐館咖啡廳的門廊,始終沒有勇氣走進去。

也不知道自己在孬什麼...

不知不覺在街角停下,腦中不斷的找尋鞭策自己的詞句,試圖把自己嫌棄得一無是處,看看能不能造成某種期待的反效果。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對我而言是有那麼一點用處,猛然抬起頭看見對街一間大型的西餐廳,就這麼走進去,對接應的女侍說我在找工作。

女侍把經理請來,跟我談了一會,留了電話,約了兩個小時後跟主廚面試。那時我真的不太理解,應徵洗碗工,還要與主廚面試這麼慎重。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家還未正式開幕的餐廳,我剛好在開幕前三天去應徵,跟主廚面試之後我也順利得到這份工作,隔天就開始上班。

一切其實沒有那麼難,關鍵在於踏不踏得出那第一步。
上面這句話真是放屁,得到工作前就是覺得很難阿!

第一天工作,第一次當洗碗工,站在我的洗碗機旁望著忙碌的出餐線上,也不是羨慕,只是覺得明明是一個廚房,卻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廚師,跟洗碗工。

是說反正自己知道本來就是當洗碗工的命,當初出來打工旅遊,本就抱著撿狗屎也得做的覺悟。之前也當過除草工人,倉庫工人,抓雞工人,這次洗碗工感覺是這四種工人裡面最高檔的那一種,想到這裡,嘴角不禁微微上揚,得意了起來...這個幻想一直持續到手上的高壓水槍把盤裡的菜渣濺得滿臉都是的剎那。

那個時候帶我的洗碗工前輩,是一個十六歲的澳洲"大"女孩,記得第一天工作那天,她很積極的主動教我關於洗碗工該知道的事情,然後把高壓水槍交接給我。之後的那一整天她只負責把我洗好的盤子拿去放,以及站在洗碗區對出餐區的主廚大喊:"主廚!快來看我跟齊也把洗碗這份工作做得多好!"

後來聽說她哭著跑去跟主廚說她從沒做過這麼辛苦的工作之後就辭職了。

※◎*&#% ~



而我,其實也只當了三天的洗碗工,從第四天開始,我被調到出餐線上,開始學習跟食物有關的工作。這家餐廳是國際的連鎖店,所以其實雖然賣的是牛排海鮮肋排,但是就像麥當勞一樣,所有食物都是制式化的烹調方式,菜單永遠不會改變,每天都是重複一樣的事情,一開始覺得新鮮,那份新鮮感持續不到兩周。

後來我才知道,我被訓練成負責前菜跟沙拉的廚師,工作內容就是炸東西跟冷盤。很多時候我必須一個人出所有的前菜,其實還滿有挑戰性的,因為很要求速度,這個要求對我以為的我來說相當的不合理,因為我動作慢是出了名,但是後來我證明了其實我也辦得到,重點是這樣的工作是我想都沒想過會經驗的。

這間餐廳的廚房的員工,除了主廚跟三位二廚,其他所有的廚師跟員工都是東方人,包括洗碗工跟備料師等等,有來自香港、印尼、新加坡、雅加達、馬來西亞還有台灣。所以在這間詭異的餐廳廚房裡,中文比英文還要有用的多,而且令人高興的是,我們大家都處得很好,大家互相幫忙,一起吐管理階層的槽,偶爾下班還會去吃消夜,國定假日一起出去玩,感情真的出乎意料的好。

除了廚房,外場的侍者也來自各國,很多一開始不熟,後來相識了以後相處融洽,永遠都很餓印度女孩Kathy,率直的德國女孩Elke,燦爛笑容的巴西情侶Miara & Luis,我真的必須說,在這裡工作讓我真正體驗到來自各國的人因為緣分而相互珍惜,要在一份工作環境中能夠彼此相處融洽沒有被人冷落或是令人討厭的人,真的很難得,每天跟他們一起工作都很開心,就好像在戰場上一同對抗敵人(客人)一樣,有著莫名的革命情懷。

可惜的是,這家餐廳的管理階層太過於離譜,就像後來離職的二廚說的,他們把廚房管理當作一玩場戲一樣,一堆空頭支票,一堆前後不一的說法跟制度,讓我們這群員工不得不因為行政的問題而不斷的與管理階層爭執、協調,最後忍無可忍,一口氣走了大半的員工。

我還記得離職的時候跟主廚談了許久的內容,而我從沒想過我能用英文說這麼多,很多背包客朋友都說,人在被逼急或是生氣到極點的時候,英文都會莫名的進步。我第一次親身體會到那種感覺。

其實真的很捨不得那群同事,辭職至今兩個禮拜,還是常常想起一起工作的種種,我真的替那間餐廳感到可惜,我們曾經替它賣命,一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一周六天,而那之所以讓我們苦撐過來的原因,就是與同事那份相知相惜的情感,可惜的是一堆不懂管理的人把這難能可貴的工作環境弄得烏煙瘴氣,最後崩離潰散。

不過我想,這也會是我在澳洲最難忘的工作經驗,因為發生了太多事,太多的回憶。兩個月好像一年,一群在異鄉相遇的朋友,因為一間悲哀的餐廳,邂逅了彼此真摯的情誼。

我從沒想過我會有這樣的經驗,遇到這樣的人,發生這樣的事,
而旅行的意義不正是如此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